[專題] WESTSIDE LOVE: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G-Funk
嘻哈發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世代交替、無數風格此起彼落,但若要談到最能代表西岸的聲音,那麼非 G-Funk 莫屬。從 80 年代末的雛形,到 90 年代的黃金年代,再到今日饒舌歌手的延續,G-Funk 已不只是音樂潮流,更是西岸文化的象徵。本文將回顧這段完整歷史,整理 G-Funk 的起源、崛起與影響。
![]() |
Above the Law |
G-Funk 的風格與地理位置
眾所皆知,G-Funk 起源於洛杉磯,但這個流派深受 1980 年代中後期灣區 Mobb Music 的影響。Mobb Music 由奧克蘭的饒舌歌手 Too Short 與 E-40 所開創。當時 Too Short 的製作風格是由 Dangerous Crew 所主導,嘗試將經典 P-Funk 唱片的聲音循環,並結合強烈低音的節奏、強調現場樂隊的配置。
不過,與灣區的 Mobb Music 不同,南加州誕生的 G-Funk 更常使用滑音合成器(portamento synthesizers),現場樂器的比重也相對較少(當初 Dangerous Crew 的作品幾乎全是現場演奏)。而 Too Short 那種慵懶、拖腔的饒舌風格,也對後來的 G-Funk 饒舌歌手如 Snoop Dogg 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音樂上,G-Funk 的速度通常設定在每分鐘 90 至 100 拍(BPM)之間。編曲上以多層次且旋律感鮮明的合成器音色為核心,搭配厚重的低音、強烈的 snare drum、女音和聲,同時大量取樣 P-Funk 素材。
歌詞題材大多圍繞於性、毒品(尤其是大麻)、對城市的熱愛或是對朋友的情感;而表現方式多半帶有慵懶、含糊的腔調,呼應了加州「laid-back」的文化氛圍。在 1990 年代,許多 R&B 與流行單曲也將 G-Funk 的元素融入編曲之中,使其影響力更加廣泛。
G-Funk 的早期先驅包括來自加州康普頓的製作人 DJ Quik 和 Dr. Dre、長堤的 Warren G,以及 Pomona 的團體 Above the Law
這種聲音在 1990 年代初期於洛杉磯成形後,很快便擴散到休士頓的 Geto Boys,以及紐奧良的 Master P(Master P 原本是在北加州Richmond起家,當時也多少受到Mobb Music影響)。到了 1994 年,G-Funk 已經傳到洛杉磯以外的藝人,例如奧克蘭的 Rappin’ 4-Tay,甚至到芝加哥饒舌歌手 Da Brat(由亞特蘭大的 Jermaine Dupri 製作)。
雖然 G-Funk 在美國中西部與南方也有影響力,但從未成為當地的主流。至於東岸,則只有少數歌曲採用了 G-Funk 的風格,整體來說仍然相當罕見。相比東岸快速、激烈的硬派饒舌並且以取樣為基礎,G-Funk 的平滑與慢節奏風格,正好烘托出加州慵懶自在的文化意象,也成為西岸與東岸聲音的重要區隔。
G-Funk 的起源:Big Hutch
真正的「Father of G-Funk」究竟是誰,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爭議。
部分人認為是 Dr. Dre 與他的兄弟 Warren G 所開創。N.W.A. 在 1991 年發行的單曲〈Alwayz Into Somethin’〉已經展現出 G-Funk 雛形,歌曲中帶有 Parliament 與 Funkadelic 風格的低音律動,被視為一首突破性的作品。而 Dre 第一首真正成熟的 G-Funk 作品,則多數人認為是 1992 年的〈Deep Cover〉(電影原聲帶同名單曲),這首歌同時讓年輕的 Snoop Dogg 初次亮相,踏上世界舞台。
然而,另一派則認為真正的 G-Funk 之父應該是 Above the Law 的 Cold 187um,也就是 Big Hutch
![]() |
Cold 187um, Go Mack, KMG and DJ Total K-Oss (1993) |
Hutch 出生於音樂世家,家世背景顯赫。他的父親 Richard Hutch 是摩城唱片(Motown)的詞曲作者,而他的叔叔 Willie Hutch 則是摩城的傳奇歌手與創作人,代表作品包括替 Jackson 5 創作的〈I’ll Be There〉,以及為黑人剝削電影經典《Foxy Brown》錄製原聲帶。
高中時,Big Hutch 就開始摸索製作音樂,並在 1989 年集結了好友 Kevin Michael Gulley(KMG the Illustrator)、Arthur Lee Goodman(Go Mack)與 Anthony Stewart(DJ Total K-Oss),正式組成團體 Above the Law
1993 年,他們發行了專輯《Black Mafia Life》,其中收錄的單曲〈Call It What You Want〉邀請 2Pac 與 Money B 合作。〈Call It What U Want〉是首標準的派對歌,取樣自 Funkadelic〈Freak of the Week〉。
這支音樂錄影帶在洛杉磯的某個廢棄倉庫拍攝,陣容可說是群星雲集,不僅能見到如今已逝的傳奇人物 Eazy-E、2Pac 與 Shock G,還有 MC Ren、Kokane、KMG、Stretch、Treach,甚至 Mopreme 都參與拍攝,更突顯了這首作品在西岸嘻哈歷史中的獨特地位。
〈Call It What U Want〉實際的錄音時間大約是在 1991 至 1992 年間,當時的 2Pac 還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小夥子,Above the Law 原本的用意是只想跟 Digital Underground 合作。
歌曲編排上需要有四段 verse,其中一段原本是預留給 Shock G 的,但他當天無法現身錄音室、臨時缺席,才讓 2Pac 意外獲得了上場的機會,可以唱上一段 verse,而這段歌詞甚至是當天現場臨時寫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2Pac 在這首歌的歌詞中,首次在公開作品裡提到「G-Funk」這個字眼。事實上,Laylaw 與 Cold 187um 早在《Vocally Pimpin’》EP 時期就已經在實驗這種聲音,只是當時還未對外公開這個名稱。
2Pac'll pack a person, pump the trunk, I'm bumpin' G-Funk, but you can call it what you want — 2Pac, 〈Call It What U Want〉 (1993)
《Black Mafia Life》絕對是嘻哈歷史上最被低估的專輯之一,也是我心目中 Above the Law 的巔峰傑作。專輯從頭到尾瀰漫著厚重的低音重拍與滿滿的 P-Funk 取樣,每位成員的饒舌風格鮮明獨特,再加上大量 DJ 的刷碟點綴,整張專輯聽下來只有過癮兩個字可以形容。
關於 G-Funk 創始者歸屬的爭議,往往源自於專輯發行時間線的混亂。雖然 Dre 的專輯比《Black Mafia Life》早發行七週,但 ATL 的專輯其實更早就錄音完成。
Above the Law 與 Dr. Dre 當時都簽約在同一家 Ruthless Records,當《Black Mafia Life》在 1991 年完成時,因為各種延誤直到 1993 年才正式發行。在這段空檔中,Dr. Dre 便聽到了 Hutch 在 Ruthless 打造出的創新聲音,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發展,最終在 1992 年的《The Chronic》中展現出來。
也因此,《The Chronic》搶先一步奠定了 G-Funk 在主流市場的地位,讓許多人誤以為 Dre 是唯一的開創者。這也是為什麼不少樂迷與評論者認為 ATL 的貢獻被忽視,Dre 在發行《The Chronic》時並沒有正視 Above the Law 對這種聲音的貢獻。
Dre would always say, ‘Y’all are like us, but your shit is funky.’
— Big Hutch, on Above the Law’s early sound再把時間拉回到 Death Row 崛起之前,N.W.A. 原本是一個龐大的大家族(雖然 Ice Cube 之後離開並在 1992 年自組 Lench Mob),成員們當時都隸屬於 Ruthless Records。
然而,隨著 Dr. Dre 與 Eazy-E 的矛盾逐漸升高,最終引爆了衝突,導致 N.W.A. 正式分裂為兩大派別:一邊是 Dr. Dre、Warren G 與 Snoop Dogg,投入並協助 Death Row Records 的成立。
另一邊則是 Above the Law、DJ Yella、MC Ren 以及 Eazy-E,繼續留在 Ruthless Records 陣營。據傳當初 Dr. Dre 曾主動邀請 Above the Law 一同加入 Death Row Records,但他們婉拒了。
![]() |
Above the Law and Eazy-E — Union Square, New York (1990) |
在過去仍同屬 Ruthless 的時期,Big Hutch 對 Dr. Dre 與 Warren G 的影響極大,深深烙印在他們日後的音樂風格中。這也解釋了為什麼 Dr. Dre 的《The Chronic》與 ATL 的《Black Mafia Life》之間,會出現多首歌曲採用了相同的 sample,例如〈Pimp Clinic〉與〈Let Me Ride〉這二首作品。
因此,雖然《The Chronic》比較早發行,但《Black Mafia Life》卻常被視為第一張真正的 G-Funk 專輯。若要下結論,可以說 Hutch 創造了這種聲音,而 Dr. Dre 與 Warren G 則把它發揚光大。這就像幫派文化裡 Crips 的起源一樣:Raymond Washington 是創立者,而 Tookie Williams 則是把它推廣到更大的規模。
「我認為 Hutch 絕對是第一個,而 Above the Law 也是第一個真正使用『G-Funk』這個詞的團體。但真正被記住的,往往是把它帶紅的人。我並不怪任何人,但真相就是如此。」 — Money B
在接受訪問時,Hutch 雖然坦言未獲得應有的肯定,但仍保持大度,他強調 Dr. Dre 並沒有「偷走」什麼,而自己最大的安慰,就是知道自己影響了嘻哈史上最偉大的製作人之一。不過,隨著 90 年代末主流潮流的轉變,Big Hutch 和 Above the Law 已經難以再打入主流市場,身價與 Dr. Dre 之間也逐漸拉開、如今已是天壤之別。但無論如何,這段嘻哈歷史以及 ATL 的貢獻,絕不應被後人忽視。
同樣地,除了 Dre 與 Hutch 的爭議之外,來自康普頓的 DJ Quik 也被視為早期先驅,他在 1991 年的首張專輯《Quik Is the Name》中就已經大量運用 P-Funk 元素,而他最具代表性的 G-Funk 作品則是 1995 年的《Safe & Sound》。同樣來自洛杉磯的製作人 DJ Battlecat,則承襲並進一步發展了 Above the Law 所奠定的早期 G-Funk 美學,後來替 Snoop Dogg、Nate Dogg 等人打造了無數金曲。
G-Funk 的早期發展:1988-1992
回歸到歷史層面。西岸早期開始有 G-Funk 的雛型,仍得歸功於 Dr. Dre 的製作。早在 1987 年,他就為 N.W.A 製作了〈Dope Man〉,以及 1988 年的〈Gangsta Gangsta〉,兩首歌皆取樣自 Ohio Players〈Funky Worm〉。這段音色後來被許多歌手重複使用,包括密西根雙人組 MC Breed & DFC 在 1991 年中期的熱門單曲〈Ain’t No Future in Yo’ Frontin’〉。直接奠定了日後 G-Funk 指標性的音色基礎。G-Funk 的全盛時期:1992-1997
1992 年是 G-Funk 的爆發之年。Dr. Dre 的《The Chronic》橫掃樂壇、獲得巨大成功,收錄〈Nuthin' but a 'G' Thang〉、〈Dre Day〉與〈Let Me Ride〉三首 Billboard 前 40 名單曲,專輯最高登上 Billboard 200 第 3 名,並獲得 RIAA 三白金認證、銷售超過三百萬張,這張專輯後來更被國會圖書館典藏,成為 G-Funk 正式走向主流的起點。正當西岸 G-Funk 崛起之時,東岸的 Def Jam 也在 1992 年成立 Def Jam West,企圖進軍西岸市場。首批藝人包括來自密西根的女饒舌二人組 Boss,以及 Mel-low、South Central Cartel(這個廠牌在 1996 年便結束運作,發行作品並不多)
1993 年,G-Funk 的聲勢持續擴大。Ice Cube 以〈It Was a Good Day〉與〈Check Yo Self〉奠定經典地位;Snoop Dogg 首張專輯《Doggystyle》空降 Billboard 200 冠軍並獲四白金,〈Gin and Juice〉與〈What’s My Name?〉成為代表作。
Eazy-E 也以《It’s On (Dr. Dre) 187um Killa》及回應 Dr. Dre 的單曲〈Real Muthaphuckkin G’s〉加入戰局,至此 G-Funk 完全席捲西岸。
1994 年,Warren G 發行專輯《Regulate... G Funk Era》,一舉登上 Billboard 200 第二名,其中單曲〈Regulate〉與〈This D.J.〉成為經典代表。隔年,他成立了獨立廠牌 G-Funk Entertainment,旗下包括 Twinz、The Dove Shack 等團體,皆推出過 90 年代最具代表性的 G-Funk 作品。至此,「G-Funk」一詞已經廣為人知,逐漸成為西岸嘻哈的代名詞。
同樣在 1994 年,許多西岸饒舌歌手也紛紛擁抱 G-Funk 音樂。Coolio 推出首張專輯《It Takes a Thief》,其中的〈Fantastic Voyage〉成為 Top 10 熱門單曲,讓他迅速打入主流市場。另一方面,由 2Pac 領軍的團體 Thug Life 也發行了唯一的專輯《Thug Life: Volume 1》,收錄〈Cradle to the Grave〉等作品。這些作品全部都發行於 1994 年,進一步鞏固了 G-Funk 在西岸的主流地位。
就在 G-Funk 席捲西岸之際,東岸卻開始掀起另一股反思潮流,許多嘻哈純粹主義者批評西岸這些作品使饒舌變得「dumbing down」。
1994 年,芝加哥饒舌歌手 Common 在經典單曲〈I Used to Love H.E.R.〉中,公開表達對主流風氣的不滿,成功引起廣泛關注,也象徵東岸嘻哈的覺醒。隨後,Wu-Tang Clan、Nas、The Notorious B.I.G.、Mobb Deep、Jay-Z 等人相繼崛起,逐步將東岸聲音重新推回主流舞台。其中,以 Biggie 領銜的 Bad Boy Records 更成為東岸霸主,足以與西岸的 Death Row 分庭抗禮。
而幫派饒舌的風潮也引來嚴格審查,例如 C. Delores Tucker 長期抨擊歌詞內容的不良影響。但即便如此,G-Funk 仍舊銳不可擋。
1995 年,2Pac 推出專輯《Me Against the World》,雖非全然 G-Funk,卻融合了 boom bap 與 G-Funk 氛圍,專輯空降 Billboard 冠軍,並獲雙白金。同年,他與 Dr. Dre 合作的經典〈California Love〉與〈How Do U Want It〉登上 Hot 100 冠軍;Tha Dogg Pound 的專輯《Dogg Food》亦奪下 Billboard 冠軍,收錄〈New York, New York〉與〈Let’s Play House〉等代表作。1996 年,2Pac 的雙 CD 專輯《All Eyez on Me》問世,再度空降 Billboard 冠軍。
在這段時期,Death Row Records 儼然成為九零年代西岸 G-Funk 金曲的超級製造機,也把西岸嘻哈推向了最輝煌的黃金年代。
雖然 G-Funk 的重鎮在加州,但影響力已擴散至全美。Outkast(喬治亞)、Bone Thugs-n-Harmony(俄亥俄)、E.S.G.(德州)、Tela(田納西)等都曾被這股聲音影響;在休士頓,更形成以 Geto Boys、Scarface、Blac Monks 等為代表的小型場景。也正因如此,許多熱愛西岸 G-Funk 的樂迷,最終往往會延伸去研究南岸饒舌,而其中休士頓出產的 G-Funk 作品尤其出色。
然而,1996 年之後,隨著 Dr. Dre 離開 Death Row、2Pac 遭到槍殺、Suge Knight 入獄,G-Funk 的黃金時代似乎悄悄劃下了句點。
G-Funk 對現代嘻哈的影響:1997 年至今
進入 1990 年代末期與 2000 年代,G-Funk 在主流中的熱度明顯下滑,榮景不再。Dr. Dre 在 1999 年發行的專輯《2001》(由 Mel-Man 參與製作),這張專輯與《The Chronic》風格截然不同,但其中仍保留著 G-Funk 的底蘊。
2001 年,Warren G 發行了第四張錄音室專輯《The Return of the Regulator》,這張作品被視為重返西岸幫派 G-Funk 根源之作,但銷量卻遠不及他前兩張專輯。
進入 2000 年代後,雖然 G-Funk 已逐漸淡出主流,但仍有不少優質作品問世,例如 Eastsidaz、Xzibit、DJ Quik 等等。
到了 2010 與 2020 年代,許多當代西岸饒舌歌手,開始回過頭在作品中重新融入濃厚的 G-Funk 元素,向西岸的老前輩們致敬。代表性的例子包括 Kendrick Lamar 的專輯《Good Kid, M.A.A.D City》與《To Pimp a Butterfly》,以及 2024 年發行的《GNX》,甚至是造物主泰勒在 2025 年的《Don't Tap the Glass》,這些專輯雖然都不是整張都是 G-Funk 為核心概念,但當中一些歌曲都充分展現了西岸嘻哈的精髓與根源。
此外,YG 的《Still Brazy》、Schoolboy Q 的《Blank Face LP》、Nipsey Hussle 的《Victory Lap》也都深受 G-Funk 美學影響。近年來,Jay Worthy、LNDN DRGS、G. Perico、Dezzy Hollow ...等新生代,則持續延續著這股聲音,扛下西岸的招牌。
雖然 G-Funk 在主流市場早已不復當年盛況,但它從未真正消失。這種聲音早已根深蒂固地紮根在西岸,並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年輕創作者。G-Funk 不僅是西岸嘻哈黃金時期的象徵,更是嘻哈文化史中不可磨滅的篇章。只要西岸還有陽光、街頭和靈魂,G-Funk 的聲音就不會消失。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funk
- https://westsidelovetw.blogspot.com/2013/03/history-of-g-funk.html
- https://www.hiphopmusichistory.com/subgenres/g-funk/
- https://www.britannica.com/story/what-was-dr-dres-role-in-creating-the-subgenre-of-g-funk
- https://www.okayplayer.com/the-full-story-behind-the-forgotten-first-song-of-g-funk/698810
- https://albumism.com/features/above-the-law-black-mafia-life-album-anniversary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