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北加州嘻哈黃金年代 An Oral History of Hyphy

An Oral History of Hyphy: The story of the Bay Area's hyphy movement told by the people who built it.

BY STEVEN J. HOROWITZ
原文刊載於COMPLEX
Keak Da Sneak and E-40 on the set of the 2006 music video shoot for "Tell Me When To Go" in Oakland, Calif. Image via D-Ray.

曾經有那麼一個年代,北加州的hyphy成為風靡全美的風潮、搶盡了個大版面,不過就在這火花才剛開始要綻放,就眨眼間隨即消縱即逝了。好久沒更新網誌了,就利用翻譯這篇文章的機會,來一同回憶當年的hyphy文化吧~

灣區傳奇人物E-40,身著黃藍顏色hoodie、以及粗大耀眼的Sick Wid It Records項鍊 - 這是他在1989年所創立的獨立廠牌,坐在場邊欣賞著NBA總冠軍賽,替金州勇士隊加油。

E-40總是代表著這座城市,從90年代帶動了Mobb Music的流行 (一種速度緩慢、808鼓機為主軸,由Mike Mosley, Studio Ton, Sam Bostic等人首創的曲風),一直到2000年代又繼續讓hyphy大行其道。

十年前,也就是2006年,北加州的饒舌歌手們像是E-40、Mistah F.A.B.、Too $hort、Keak Da Sneak等人打造出hyphy movement,延續了Mac Dre在2004年過世所斷掉的香火。這股風潮充滿著許多元素,例如炫目誇張的改裝車、定期舉辦的sideshows派對、特大尺寸的墨鏡(stunna shades)、以及"ghost riding the whip" (把汽車打到N檔,然後駕駛跑到車外跟著車子走、甚至爬上車頂上,看起來就像是鬼在開車一樣),更不用提hyphy那獨特的音樂風格以及超快速的BPM節奏。

“Gettin’ hyphy is just gettin’ hype, takin’ it there,” 勇士隊大前鋒Draymond Green在拍攝Beats By Dre的廣告時這麼說著,“Like gettin’ in your zone and just being live. That’s the whole theme. That’s the Bay in a nutshell, you know? Be live, be you. You ain’t gotta change—just be yourself and be live wit’ it.” Hyphy代表著就是做真實的自己。

Hyphy其實是在1994年由Keak Da Sneak立下基石,但是真正爆發成一股風潮是在2006年,當時E-40發行了"My Ghetto Report Card"專輯,主流電台紛紛強力播送著暢銷單曲"Tell Me When To Go",讓Hyphy瞬間成為了全民運動。40與Keak也在Beats By Dre的廣告影片中重新製作了這首音樂錄影帶,還讓Draymond Green、Shaun Livingston、Ian Clark以及Brandon Rush等勇士隊球員一同參與,重現北加州特有的sideshow派對。

Draymond Green and Turf Feinz dancers on the set of Beats By Dre's B [READY] f. “Tell Me When To Go” commercial shoot. Image via Beats By Dre

2006年,E-40與Warner Bros簽下唱片合約,還順便拉了饒舌三人組合the Federation (由Rick Rock操刀製作)一把,他們將hyphy打入了主流市場,甚至連MTV都還特地跑去舊金山灣區拍攝紀錄片來研究這個次文化。

"整個hyphy運動就是源自於街坊",奧克蘭知名舞蹈團體Turf Feinz的成員T-7這麼說道,"概念就是每個不同的街區走出來表現出自己,但不是用暴力的方式,hyphy是一群年輕人用正面的態度、獨特的方式去代表自己所來自的街區"

但很可惜的,hyphy終究只是曇花一現。突如而來的關注與名氣,讓灣區的饒舌歌手們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因應,很少人有那敏銳的商業頭腦來讓自己提升到另一個高度。許多獨立廠牌短視近利,只將資源集中在少數饒舌歌手,而且當時網路社群媒體都還沒那麼普及,讓這股hyphy運動得不到足夠的宣傳。當主流媒體才爭相追捧之際,灣區的人們卻又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迅速隕落。儘管如此,hyphy的許多元素還是被延續下去,融入了DJ Mustard那種歡快的beats、出現在EDM與hip hop融合的曲風當中、也出現在現代饒舌歌手的詞庫裡,只可惜在YouTube流行之前的那個年代,灣區的音樂人們不懂得如何去因應主流市場的目光,獨立唱片公司也不懂得如何去包裝、行銷旗下歌手。在hyphy文化消逝的十年過後,灣區的重量級大老們又坐下來回顧了這一切。

THE PLAYERS 受訪者

  • E-40 - 饒舌歌手; 創業家
  • Keak Da Sneak - 饒舌歌手
  • Mistah F.A.B. - 饒舌歌手; 慈善家; 創業家
  • Too $hort - 饒舌歌手; 演員; Up All Night Records創辦人
  • Stretch - Mac Dre的前經紀人
  • Wanda Salvatto, a.k.a. Mac Wanda - Mac Dre的母親
  • Rick Rock - 製作人; Southwestern Federation唱片公司創辦人
  • Ghazi Shami - EMPIRE Distribution創辦人
  • Draymond Green - Golden State Warriors大前鋒
  • T-7 - 舞團Turf Fienz的成員
  • Big Von - 106.1 KMEL以及Shade45電台DJ
  • J-Diggs - 饒舌歌手; Thizz Entertainment共同執行長
  • Orlando McGhee - 前Warner Bros. Records的A&R總監
  • Kamaiyah - 饒舌歌手

IN THE BEGINNING...開端

  • Keak da Sneak: 在七年級的時候,我就下定決心要開始饒舌。我和一群朋友們開始玩起了即興饒舌,也在腦海裡策劃著未來要如何以此為職業。不過我在國中的校園裡的形象就是個搞笑咖,我總是讓大家逗的哈哈大笑。我當時很喜歡吃糖果(candy),於是"hyphy"這個詞就這麼誕生了,我常常腦子活靈活現、都在超展開(thinking hyper),就像是小孩子吃了糖果之後靜不下來、到處亂跑嬉鬧。
  • Rick Rock: 在灣區,曾經有種音樂風格叫做mobb music,這是特別指Mike Mosley、Studio Ton這些人製作出的音樂, DJ Daryl也是箇中翹楚。整體來說,這種音樂都只能算是小眾獨立的,和主流市場沾不上邊,許多歌手們都才剛拿到他們的第一張唱片合約,例如Jive和E-40、Spice 1等等。而mobb music大體上就是由handclaps節奏、808鼓機、以及兇狠的合成器音色所組成。
  • E-40: Hyphy就是一股能量,也是種生活方式。它從街頭誕生。我想特別感謝Keak Da Sneak、Mac Dre等人,沒有他們就不會有hyphy。這是種生活的態度,就像你會用這個字去形容一個人,來表達出他的態度強硬、又充滿精力,像是“He just a young hyphy dude”,或是“Man, he hella hyphy”。
Mistah F.A.B. Image via D-Ray.

  • Mistah F.A.B.: 其實有件事情許多人都不知道,hyphy這個詞誕生於Oakland的街頭之時,這其實並不是種誇讚的意思,例如說,如果你被人形容是"hyphy"、那可是一點都不酷。人們會有這樣的反應"老兄,那個傢伙太hyphy了,你幹嘛要和他交道?"。因此,我們後來又努力把這個詞轉變成大眾都能夠接受的,最後甚至變成了一個很酷的文化。
  • Ghazi Shami: 在九零年代晚期,灣區的廣播電台變成了大企業。而當這些廣播電台開始企業化經營,但也因為如此,他們都堅守著"clear channel"模式、每天只保守的播著一模一樣的暢銷金曲,獨立音樂要被廣播電台播送可說是難上加難。而當有人想要改變廣播電台的這種風氣、就必須要先從頭由改變音樂開始做起,而hyphy的思維就是"我們要做自己想要做的音樂,我根本不屌你們電台到底想不想播放"
IT WAS MAC DRE AND KEAK DA SNEAK. YOU HAVE TO SAY THOSE TWO IN UNISON. - MISTAH F.A.B.
  • Mistah F.A.B.: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Mac Dre和Keak Da Sneak,你必須把這兩個人的名字一起提及。Dre是個充滿驚奇的傢伙,在現今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過去的豐功偉業遠比現在的成就還大,但是說起Mac Dre,他在進監獄之前就已經聲名大噪,而當他出獄後、搖身一變以"Thizzelle Washington"的姿態重返樂壇,他又再一次獲得成功。當他過世之後,他的名聲甚至瘋狂地高漲。至於Keak Da Sneak他一直都在,他在灣區的樂壇中橫跨了許多世代,而他一直都還在活躍中。
Sway Calloway and Too $hort filming for MTV's "My Block: The Bay" in 2006. Image via D-Ray.

THE MOVEMENT 風潮 

  • Stretch: 所有hyphy給人的印象,從ghost riding、stunna glasses墨鏡、到那些浮誇的東西,全部都是從Mac Dre的"Treal TV" DVD系列出來的(第一部在2003年發行)。許多人從中第一次窺見了什麼是sideshows、他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從Treal TV之後,後續也推出了許多DVD系列,例如Oakland Gone Wild等等。
  • Big Von: 這大概是從2001年開始萌芽、然後2002年開始茁壯,這就是開始流行的開端,當時我們會在週五晚上聚在一起舉辦"Friday Night Freestyles",來自灣區的饒舌歌手們齊聚一堂、用即興饒舌彼此對抗。如果你贏了,你的作品就可以被播放出來給大家聽,這背後的幕後操手就是Rick Rock,Rick Rock貢獻了許多,他創造出這種獨特的音樂,你懂我的意思嗎?
  • Rick Rock: Hyphy音樂的組成架構就是活力(high energy)、bass line、以及一堆mobb music的元素。這必須要有許多灣區的元素在裡頭,這不是那種用復古懷舊的取樣方式來完成。這是一種能量,讓你自然而然就感到愉悅,而你卻又不知道原因為何。Hyphy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美好時光、也是屬於我們自己獨特的音樂,全世界都這麼說 "That's theirs"。我們不會形容,我們總是一聽到、就能知道這就是hyphy音樂。我可以馬上坐下,現場就做出這種感覺的作品出來。我從一個特定的節奏開始製作、然後給你一個特殊的頻率與感覺,而當我的旋律往上或往下,你的情緒就會跟著這種頻率震盪,我的音樂就是會讓你好奇的問"What is that?"
IT'S GOTTA HAVE A BAY AREA ELEMENT. NO KIND OF NOSTALGIC SAMPLES REALLY. IT'S AN ENERGY THAT TOUCHES YOUR CHAKRAS, YOUR ENERGY SOURCES. THINGS THAT AUTOMATICALLY MAKE YOU FEEL GREAT AND YOU DON'T KNOW WHY. - RICK ROCK
  • Big Von: 我想第一個hyphy單曲就是Keak Da Sneak的"T-Shirt, Blue Jeans & Nike's"。然後The Team也有一首單曲叫做"It's Getting Hot"。我還記得在電台播放之前,我會先去三家夜店 - Oakland的Broadway、Mingles以及Geoffrey's,去放歌來探探水溫。你能體會在一些地區,人們對於有屬於自己家鄉的音樂有多麽的喜愛嗎?你們聽了許多來自其他地方的音樂、而現在終於有人來放自己家鄉的音樂?就是這麼一回事!
  • [1992年到1997年,Mac Dre因為策劃搶劫銀行而入獄服刑五年,在出獄之後他建立了獨立廠牌Thizz Entertainment,現在由他的母親Wanda Salvatto, A.K.A. Mac Wanda繼續營運]
  • Mac Wanda: 在Mac Dre入獄之前,幫派饒舌就已經相當風行了。但是在入獄的期間,他才體會到自由的可貴、以及人生的意義與樂趣。五年過去了,那種能量與熱情支撐著他,就在他出獄的那一天他馬上進入錄音室,在幾週之內完成了一張專輯。他開始嘗試製作更多的歡樂、快速的饒舌方式,然後這演變成像是舞曲一樣,當他推出"Get Stupid"、"Thizz Dance"、"Feelin Myself"等作品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獲得廣大迴響,他的風格太特殊了。他的穿衣風格也是特立獨行,Burberry上衣、Kangol帽子、Levis牛仔褲再配上一個超大的stunna墨鏡,他有自己的穿衣風格以及訴說方式,來讓人們瞭解他的人生以及什麼叫做good time,他會跳上舞台、做一堆瘋狂的舞蹈動作,人們也開始學他跳舞,最後成了如你所見的Thizzle dance
AFTER THOSE FIVE YEARS, ALL THAT ENERGY AND PASSION HE WAS HOLDING IN—HE HIT THE STUDIO THE DAY HE GOT OUT. WITHIN A FEW WEEKS, HE COMPLETED ANOTHER ALBUM. - MAC WANDA
J-Diggs ghost riding a Range Rover on the set of the 2006 music video shoot for "Tell Me When To Go" in Oakland, Calif. Image via D-Ray.
  • J-Diggs: 我是第一個做出ghost ride動作的人。我記得在Lil Jon簽下E-40之前,我在Las Vegas見到他一面。當時我在MGM米高梅飯店泊車時,跳上了我的Range Rover車頂、就這麼ghost ride駛進去。我還記得當時Lil Jon看到這情景時震驚的臉,彷彿在說"Oh my god, man what is this?",當時他旁邊還站著我一位朋友,BMF的Bleu Davinci。接著當E-40開始製作"My Ghetto Report Card"專輯時,Lil Jon傾盡了全力想要將這股風潮推動出去,而在"Tell Me When to Go"音樂錄影帶當中,我就是那唯一一個坐著ghost riding動作的人,當時還是E-40私下連絡我叫我去做的。
  • Mac Wanda: 這個Ghost riding the whip的行為,你知道的,就只是想要像Mac Dre或Keak他們那樣找找樂子而已。人們開始舉辦sideshows、跳出車外跟著車子跑,從成人的角度來看這真的是很蠢、也很危險,但是他們讓整件事情變得很有趣。[當hyphy movement才準備開始起飛,Mac Dre在2004年不幸在堪薩斯遭到射殺身亡,而至今這起兇殺案仍然未解]
Keak Da Sneak. Image Via D-Ray.
  • Stretch: 每年,總是有許多傳聞說Mac Dre死了。我第一次遇到他是在1999年,當時謠傳說他已經死了。而這個hyphy movement一直到2005年才開始流行起來,但每個人都早已把Mac Dre視為巨星,就是這樣。他就是那個代表著灣區、讓大家知道灣區是什麼一回事,他不是做出迎合大眾口味的音樂,而是做出Bay Area music讓其他人去追隨、崇拜。
  • Ghazi Shami: 許多世代的人們都在追隨Mac Dre的腳步。喜愛他的族群有年輕人、老一輩的人、也有介於中間,也有各個族裔、來自各個背景的支持者,他的fan base是如此廣泛。或許這麼說有點膽大妄為,但我會說Mac Dre大概是我見過最具有個人魅力的饒舌歌手,而我之前已經遇見過如此多傑出的歌手了。[ Mac Dre過世之後,E-40和the Federation在2006年被Warner Bros. Records簽下。唱片公司主動積極地想要推廣hyphy movement,不但買下hyphy.com網域名稱,還推出許多關於灣區的DVD系列]
  • Orlando McGhee: 我們把YouTube上的花絮放進DVD裡,再讓我們的street teams到處發放來推廣這個hyphy文化。我們去紐約、亞特蘭大、紐奧良....這些灣區以外的城市發放,讓人們越來越熟悉它。
  • E-40: 在那段期間,我也是crunk movement的一份子,因為當時我是隸屬於BME Records和Lil Jon那一群人。我們當時都是在華納兄弟的體系之下,這大概也是我人生中做過最棒的決定,如果沒有華納兄弟在背後的支持,我們hyphy文化也不會像現在一樣為人所熟知。當他們在背後支持著我們,我們的曝光度馬上擴及到USA Today、全美、甚至全球。
Lil Jon and E-40 on the set of the 2006 music video shoot for "Tell Me When To Go" in Oakland, Calif. Image via D-Ray.
  • Too $hort: 當來自亞特蘭大的Lil Jon注意到他製作的歌曲在灣區爆紅 - 他甚至壓跟沒想過這些作品會變成地域性的代表作品 - 他便決定前往灣區一趟,即使說這不是他發明的曲風,但是他仍有源源不斷的靈感來創作,例如"Tell Me when to Go"以及其他幾首著名的hyphy作品。
  • Orlando McGhee: E-40就是灣區的門面,不過華納當初有點小反彈,因為對於許多灣區的年輕小孩子們來說,他們都知道40並不是hyphy的創始者。而當他把hyphy介紹給全世界,很多人抱持著"他又不是原創者"。但最後行銷計畫湊效,並且一飛沖天,我也還記得我們當初一起製作The Hype on Hyphy DVD,這真的是相當成功。
  • Keak da Sneak: 我們需要一些東西去追隨,我們需要說出一些自己的話,表達出"這是我們的東西,這是我們所做的。"南方有他們自己的crunk音樂,而我們也要有屬於自己的代表。而這其實早就一直都在了,只是我們當時都還不知道怎麼去稱呼它。[hyphy movement時期最成功的單曲就是E-40與Keak Da Sneak合作的"Tell Me When to Go",於2006年二月一號發表,並且攀升到當年度Billboard Hot Rap Songs排行榜第八名]
  • E-40: “Tell Me When To Go”,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場勝利。當時我們跑去華納兄弟總部,把灣區當地DVD的影片展示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這文化是怎麼一回事。然後有了他們的大力支持,我們馬上就被推廣到全國,我們因此大賣!老兄!最後這拿了金唱片...但這應該有實力能拿到白金的。
“TELL ME WHEN TO GO,” WE KNEW IT WAS A WINNER. - E-40
  • Mistah F.A.B.: 我不是想要自誇,但是我就是hyphy的一部分,或是說我就是它。你懂我的意思嗎?當時只有大概三或四位歌手的成就足以代表這文化,我就是其中一位。事實上,當hyphy逐漸成氣候、變成一股風潮的時候,它也差不多氣數已盡了。當華納兄弟簽下了E-40,他們興致勃勃的推銷E-40出去、還買下了hyphy.com的網域名稱,但是華納兄弟就像是把創意全部視為一種商品來販賣,這不能去怪罪E-40,這只是一種行銷手法而已。新聞頭條、報章雜誌以及各大嘻哈媒體爭相報導,但是最後hyphy還是沒辦法真正的爆發,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妥善規劃的巡迴演出來搭配宣傳。想想看,華納兄弟幹嘛花大錢請來其他六個歌手一起來做tour? 我的意思是,他們有能力把E-40和the Federation包裝在一起、來做一場巡迴表演,但是這樣子並不是hyphy movement的全貌。
  • 現在40自己一個人早就能夠撐得起場面了,他不用任何人的幫忙,在這20-30年的音樂生涯中他早就累積了許多暢銷曲。但如果說你想要了解hyphy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你必須要有其他人一同加入,不過就像我剛剛說的....華納兄弟幹嘛要付錢再去請來其他像是Too $hort, Keak Da Sneak, Mistah F.A.B., The Team這些人一起表演?尤其華納兄弟根本從這些人撈不到什麼油水,這樣子做更是沒意義。
E-A-Ski and Rick Rock on the set of the 2006 music video shoot for E-40 "Tell Me When To Go." Image via D-Ray



THE DOWNFALL 失敗

  • Big Von: 當金錢的利益牽扯進去,hyphy就似乎變了調,不再像是當初人們所想的那副模樣。而且整個hyphy文化就是沒辦法團結一致,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看見像搖滾樂團那樣,搖滾樂團有自己的小巴士、他們每年橫跨全國16~20次,在小酒吧或是大場地四處表演,但是我們從來沒有一個hyphy tour。有時候人們會辯解說,hyphy這種音樂只是地區性的,但我們才覺得不是這麼一回事咧,我們當時有紅遍全美的“Tell Me When to Go”以及Too $hort的“Blow the Whistle”,這真的很棒,但其實還是有很多很棒的hyphy作品沈在水裡、並沒有被主流市場接受。
  • Orlando McGhee: 如果不是這數百萬美元的宣傳經費,我不知道是否會有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會買單,許多灣區的獨立饒舌歌手,僅僅在特定區域發展、卻能夠銷售到40,000-50,000張唱片的成績,但是要走到全國市場去卻又無能為力。這是一個夾在中間的市場,他們可以做出好音樂、賺進許多錢,但是他們和全國其他地區基本上是沒有連結的。E-40是個非常聰明的生意人,當時華納兄弟根本不可能替他做巡迴演出,他就自己走出去、自己做自己的事業,但是地域性的那些饒舌歌手早也該這麼做了、走出去巡迴,我其實也不是很了解內情...所以可能說話不是很得體,但我覺得就是E-40的風光、搶盡了其他人的風采,所以讓其他歌手們浮不出檯面。
  • Keak Da Sneak: 我們必須要承認 - 我們需要一個人來當領導者。在那個時候,我還不是很有概念人們所做的一切就是hyphy,所以我沒有站出來、大聲地說:"這就是我們灣區出產的東西,這是我們的風格,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當時有很多人都爭先恐後、搶著出來沾光,說著自己代表著hyphy,但是他們很多人都用錯誤的方式展現出來,所以我選擇退後一步等著看好戲,最後hyphy果然就是過度渲染誇大了,許多人就像是踩在香蕉皮上、滑了一大跤。
Sway Calloway and Keak Da Sneak filming for MTV's "My Block: The Bay" in 2006. Image via D-Ray.
  • J-Diggs: 我們得到了它,我們跟隨它一段歲月,然後又把它給拋棄。就是這麼一回事。這是股風潮,它出現了、又消逝不見。到了現在,只有當人們為了我們跳上車頂,hyphy才會存在。
  • E-40: 每個人都想分一杯羹,卻又做得不夠好,他們根本沒辦法成功,你懂嗎?他們只是一直使用著一樣的beats,一遍又一遍,完全沒有創意,也因此他們的作品根本沒辦法引起大眾的興趣。然後老一輩的歌手們懷恨在心、頑固的人也不願意去改變,我自己呢,我什麼都能做得到。你所要做的就是動你的頭腦,讓你的創意源源不絕的出現,你絕對不能夠懶惰....所以就是這麼一回事。當整個文化和市場開始變得飽和了,整個情況變得像是“crabs in the bucket”(意思指一桶螃蟹中,如果有其中一隻想要爬出桶外,其他隻螃蟹絕對把它拉下來不讓他出去)。但是我和一些優秀的歌手們仍然團結一致,無奈的是,許多人開始嫉妒、厭惡你、激怒你,開始公開叫囂的方式,對我們說"欸,他還不是從這邊抄來的,他的那個又是從那邊來的..諸如此類。"每個人都搶著說hyphy是他們自己的功勞。
  • Ghazi Shami: 我覺得"crabs in the bucket"這形容的太貼切了。當你在一個獨立地下的音樂市場,你已經習慣自己做自己的了,但你的自我中心膨脹也變成了最大的敵人,他們開始趾高氣揚,心裡想著"當地電台播放著我的歌曲,我很快就會變得炙手可熱,從San Jose到Sacramento表演邀約接不完!" 然後你就會因此覺得自己不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了,但是當你真的需要別人的時候,機會早就沒了。
  • Rick Rock: 人們就是不夠團結。亞特蘭大可以團結一致地發展出crunk,但是在我們灣區這邊根本完全相反!這也是我認為hyphy會失敗的唯一原因,我們原本可以大家一起提升到另一層次,但最後卻事與願違。E-40就是E-40,Keak就是Keak,Federation還是Federation,如果當初大家選擇一起合作的話,事情會往更好的一面去發展的。
E-40 and Turf Feinz dancers on the set of Beats By Dre's B [READY] f. “Tell Me When To Go” commercial shoot. Image via Beats By Dre.

THE LEGACY 遺產 

  • Too $hort: 當風潮已過,hyphy不再被稱呼為hyphy,這股能量還是被許多洛杉磯的製作人保留下來,最明顯的就是DJ Mustard、或是Chris Brown和其他人等。人們還是做著灣區音樂的感覺卻又渾然不知,但他們其實已經把最精華的灣區音樂精髓融入到自己的東西去了,不論是北加州還是南加州許多人都是這樣子,像是Iamsu!, Sage the Gemini...等人,他們延續著灣區音樂精髓帶向全國主流市場。同樣的,YG的音樂也是聽起來非常"灣區"。
  • E-40: Hyphy音樂立下了很好的基礎,因為它的basslines後來逐漸發展成rachet music、派對音樂(turnt up music),或是隨便你怎麼去稱呼。你可以聽見一些作品,像是Iggy Azalea的"Fancy"、或是Jidenna的"Classic Man",這種感覺的歌曲人們稱它為Mustard風格,就像Big Sean的"I Don't Fuck With You",製作人例如DJ Mustard和Mike WiLL Made-It都大放異彩、各有千秋,人們有時候會"我忘記了這些歌名,但我還記得這種聲音",他們嘗試著用全新的方式、把hyphy音樂重新起死回生。
  • Keak Da Sneak: 我們曾經有著機會去用hyphy來代表著我們,但是現在的音樂很多都是我們當初所打下來的根基。我不會認為這些年輕人是在抄襲,我會說這是在向我們致敬,這就是California的做法。我們灣區總是希望也能得到關注,希望著我們的聲音能被外界聽見,所以我也很感激他們所做的這一切,你懂嗎?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被侮辱了或是怎樣。
  • Kamaiyah: 我覺得人們總是不斷的在進步,灣區已經沉寂了太久了,但是現在我們有許多優秀的歌手,像是Kamaiyah(笑)代表著奧克蘭。這些人的音樂讓人耳目一新,讓他們有著“Oh my God. What is this?”的想法,然後就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去了解灣區的音樂是怎麼一回事。在未來五或十年,灣區將會出產出一堆饒舌歌手。
Andre Louis Hicks A.K.A. Mac Dre and his mother, Wanda Salvatto.
Image courtesy of Wanda Salvatto.

  • Mac Wanda: 幾年前,Drake打電話給我,告訴我Mac Dre是如何影響他的,而當時他才15歲而已、就已經對他有著深遠的影響。然後我回答他,"你知道嗎?Mac Dre真的影響了許多人了,他應該要得到更多關注才對。"於是我開始去研究Mac Dre的故事,並且以身為母親的角度來訴說,到了現在已經小有成就,我完成了Legend of the Bay系列 DVD作品,這也是我最早開始動工的計畫。
  • 去年我開始推出全新的服飾品牌Thiss 84 - 一個以Mac Dre為靈感發想出來的品牌。我們還在去年舉辦了一場藝術展覽,吸引了上千人前來欣賞,今年準備在奧克蘭市中心再次舉辦第二屆。為了因應粉絲們的要求,我們也正在積極籌備Treal TV 3當中。
  • J-Diggs: Hyphy現在還是存在著,從Big Sean到Nicki Minaj都是。每次你聽到一些字句,像是"getting stupid"、"going dumb"或是"feeling myself",這些經典語句全部都是出自於Mac Dre
  • Big Von: 到了現在,我還是常常聽到hyphy音樂,每次有個up-tempo的單曲、搭配著動聽的旋律,這種感覺就是來自灣區。洛杉磯有gangsta funk,亞特蘭大有著booty shake、陰陽雙霸天(Ying Yang)的音樂,紐約則一直都有著紐約獨特的聲音,而我們灣區的特色就是舞曲。但是從前當我播放一張唱片,我就能知道這是從哪來的,現在我感覺不到這種感覺,現在的歌手可以從亞特蘭大來、隔一天又變成芝加哥風格,然後又跳到灣區風格去,這也沒什麼不對,只是現在人們已經不太會去堅持說自己是來自何方了。
  • Rick Rock: 這段歲月對我意義非凡,因為我幫助了我的兄弟們簽下了唱片合約,幫助他們和家人擺脫貧窮,能達到這樣的成就真的太棒了。但是我也看盡了一切,有人在背後桶你、中傷你,有些你以為是朋友的結果卻不是,最後當初美好的這一切就這麼消失了,這真的是相當不值。我不會去眷戀這段歲月,但是當初我展現出的愛、以及施予其他人的幫忙,讓人們喜愛我的音樂.... 這一切我已經感到很滿足了。
  • Mistah F.A.B.: 我聽著現在的歌曲,音樂不斷的在演變、不停的循環,所以你會聽見許多音樂都有些相似之處。嘻哈音樂本身就是個大輪迴的概念,但可惜的是當你在當下的時候,你是渾然不覺的,歌曲不斷地被人拿去曲樣、聲音和人聲被人拿去抄襲,有影響力的人搞砸了一切,這就是嘻哈、這就是現實,這還會再發生的,相信我,這已經在北加州的hyphy應驗過一次了。也許會在某個人、或是其他地區的人,遵循著一樣的模式再來一遍,你能做的就是跟緊著風潮走下去、不然就只能等著被淘汰了,除非你又能找到另一個風潮、再去抓緊它繼續向前。總而言之,最重要的一件事、以及唯一的目標,就是你必須要不斷往前走,stay workin', man!



留言

熱門文章